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村“空心化”问题越发明显,部分房屋长年闲置。如何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从而盘活资源,让闲置农房“活”起来,让农民增收,让农村兴旺?这个问题已成为我国新的“农村之问”。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政策导向下,各地围绕乡村振兴展开的各类试点也如火如荼地推进着。我们将定期对各地区在盘活农房农地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举措及经验进行案例深度剖析,共思索、同进步,交流探讨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今日剖析案例——上海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
一、背景
2018年11月,上海市政府向外界公开介绍了《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年)》。
对于下一步乡村振兴工作重点,两份方案透露出了不少重要信号,其中包括要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及启动乡村振兴示范村试点工作等。
同年,上海还确定了首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试点创建单位,针对进一步提升村落形态、人居环境和产业能级水平,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进行先期试点。吴房村便在其中。
二、变身
吴房村曾以黄桃产业闻名,但人老、地老、树老以及桃农后继无人的问题,使得该村的黄桃产业急需转型。
于是吴房村开始试水产业转型,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逐步对桃农的土地进行回收,今后种黄桃的整个产业链将交由村里统一管理,不仅如此,只要村民愿意,还能将宅基地也一并流转给村里,用来建造或改建民宿。
同时,吴房村还率先启动策划、规划、设计、施工,打造了一个集创意、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产业综合体项目,预计该项目一期工程将于2019年上半年正式投入运营。
三、初见成效
极具江南特色的“新吴房”令人沉醉
走进吴房村多功能产业综合体项目,首先呈现的是风格别具的餐饮区。
往里走,三幢联排的江南小院映入眼帘。这是即将对外开放的高端民宿,由半山艺民宿品牌统一运营打造。再深入南部腹地,数十栋带着现代元素、参差错落的水乡建筑正紧张有序地装修。
村组内还保留着十余户原住民及老树、栈桥、河流等乡村原风貌,新老交织,组成了一个有鲜活生命的乡村生态共同体。
整个吴房村一期项目占地358亩,总投资1.4亿元,其中包括房屋改造、河道疏浚、新建路桥、截污纳管、景观绿化等多个子项目。
同时,村内铺设了天然气管道,实施架空线入地,实现WIFI全覆盖,为青年人、城里人返乡创业提供高品质空间。
空间布局上,吴房村立足“江南水乡”、“海派”等特色,请来中国美院、上海美院的美术人才与设计院专业团队共同勾画吴房村民居风貌。
土地流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益
首先,在吴房村多功能产业综合体项目中,得益于奉贤区近年来对宅基地流转的深度探索,一期项目将吴房村3个村民小组61户宅基实施流转,盘活了大量可用宅基地,从而得以注入大量新的业态,如餐饮、民宿、工作室等。
待形成规模化效应后,正是村落景观和自然生态的有效结合,既改善了村居环境,也能让游客来体验新的农业业态带来的休闲娱乐。
其次,吴房村党总支书记秦瑛也谈道,土地流转后,桃农的收入是有保障的。第一,农民把房屋流转之后,就能获取房屋的收入。第二,就是土地流转,农民每年有一个土地流转费的收入,同时,往后,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还有100元的政府补贴。第三,则是股份的收入,因为村民将房子和土地都流转之后,下一步如果有盈利,村民们还有股份的收益。
“示范作用”在何处?
规划上,吴房村充分展现了上海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乡村振兴的特色和特点,“不单是就吴房讲吴房,而是将规划统筹到新市镇建设、到乡村布点上,体现城乡融合。”
建设上,吴房村重新构建了水、田、路、林的村庄生态系统,保留了田间农物,水系林网,乡村宅院元素,同时也加强了公共配套设施。
运作管理上,吴房村主动探索市场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的“吴房运营管理模式”,通过积极引入社会工商资本,成立由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思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青村镇的上海桃源里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等合资组建上海思尔腾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全权负责项目运营。
写在最后
上海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把握政策导向,结合社会各界力量,经由土地流转,试水产业转型,让乡村振兴示范成果看得见、摸得着,让乡村振兴的示范作用更深入人心。
编辑:HYS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