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复苏,春光明媚,
处处散发着属于春的独有气息。
甩玩甩疯的骚年们,
也开始各处寻觅迷人光景了。
郊外踏青出行,
是春日逃不过的日程。
乡间民宿体验,
是新新旅行者的选择。
民宿综艺给无数蠢蠢欲动的心种草。
度假消费的模式
从打卡观光向“融于当地”转变,
乡村民宿市场悄然扩大。
人们开始追忆田园生活,
愿意安静享受大自然,
去寻索夜晚的自在安宁、
体味乡间鸟语花香和清新空气
虽然现在民宿不乏那种每晚小几千
还让人趋之若鹜的地方,
但其中的坑真的也越来越多了,
友情提醒,种草需谨慎哦!
民宿发展两极分化严重,
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
“乡村民宿”这块蛋糕怎么吃比较好?
今天就带大家来看看!
真香警告
今日的我,你高攀不起
有人会说,乡村民宿?不就一能住宿的“农家乐”嘛!呵呵,小心真香定律。近几年,热门景点周边的民宿可都是“新网红”,很多有特色的民宿都是一房难求。
那么,民宿到底有何优点?
“民宿作为一个核心点,把整个乡村的人、事凝聚了起来,把文化拾了起来。”——德清莫干山宿描旅游董事长 闫彦磊
对于住宿者
不同于规模化复制的连锁酒店,乡间民宿之于旅行者,是深度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
它其实不需要很奢华,通过当地独特的人文特色风情,房间里摆放的特色小物件儿,院落里某一刻的景象勾起思绪……
总有一个独特的细节,一下击中人心。
对于当地及村民
乡村民宿之于当地,是一个可以挖掘乡村价值、增加农民收入、激活乡村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兴产业。
让我们一起来数数它的好处:
第一,推动乡村创业创新。它促进了外出打工人口返乡就业,农村青年可以把家中房屋自营民宿或出租,也可以融入其中,做民宿管家、厨师等,甚至发展成民宿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民宿发展过程中带动的其他产业,也提供了诸多就业岗位。
第二,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很多外来民宿经营者在与当地交融共进的过程中,把城市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文明理念带到当地,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村民的价值观,促进了当地村民素质的提升;
第三,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民宿的开发推动当地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转变。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更多的单一农业模式向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旅游农业等第三产业发展。
第四,民宿的发展让很多乡村闲置的资源得到盘活,“空心村”重现生机。乡村从残败荒废到温馨整洁,铸就着一个个古朴、整洁美丽的新农村,让田园风光与乡村文化相得益彰。
第五,有利于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乡村民宿,城市居民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沉浸式的体验并传播,带动社会进一步关注乡村文化、记住乡愁,这对振兴传统的乡村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杭州东梓关:“网红村”变身为“民宿村”
杭州富阳区场口镇东梓关村杭派民居“最美回迁房”在网上走红,吸引了一拨拨游客前来参观。一些村民看准商机,纷纷办起民宿。截至目前,这个仅有1300人的小村庄已开出10家民宿,“网红村”正逐步变身为“民宿村”。每逢节假日和双休日,这些民宿更是家家爆满,一床难求。
安徽黄山:徽州民宿走红受追捧
徽州民宿主要分布在古徽州区域。近年来,徽州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传统古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共生共荣的新兴业态。许多人纷纷从大城市来到徽州乡村办起民宿,怀旧休闲兼顾置业创业。
机遇与风险
发展乡村民宿,这些问题要注意
有以上优势,乡村民宿当然有发展的底气。
有数据表示,在全国民宿平均入住率降幅20%、多半跑不赢GDP的时候,乡村民宿却增速超300%、为房东创收超5亿。但是,存在少部分民宿赚大部分钱的现象。
“目前80%的乡村民宿项目是亏损的,10%有赚钱,10%是持平的。”——寒舍酒店集团董事长 殷文欢
机遇与风险并存,被关注越多,就会有更多问题暴露。有专家表示,当前的乡村民宿发展,有各类风险需要引起注意。
跟风投资
在莫干山、杭州西湖等景区的周边,许多民宿以极强的设计风格和文化特色与景区的发展互为补充共赢,也以高额的年收益吸引着无数后来者的参与。参与者中,投资主体日渐多元化,不仅有个体投资,还有大型旅游企业、地产商等资本巨鳄。同时,各地政府也大力发展乡村民宿。
但总体上乡村民宿投资回报率并不高。民宿投资回报期一般在4—6年,很多人开始凭借兴趣做了一两年以后,发现无法盈利就倒手给下一个人。这些乡村民宿的发展经营是冲动型的,没有经过理性思考。
跟风投资将导致资源浪费和市场风险,又破坏乡村生态环境,过度扩张、缺乏统筹布局,不少乡村民宿甚至出现“孤岛”现象,周边设施等很不完善。
法律不完备
乡村民宿虽然从国家层面得到了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但具体到地方实践依然面临法律不确定性风险。如很多地方对私有住房作商业用途尚未放开,导致部分乡村民宿“名不正、言不顺”,无法取得经营执照,“暗箱操作”风险隐患很多。很多农民的房屋建筑质量不高、缺乏消防设施,存在人身、财产、消防等重大风险。同时,民宿业主与房屋业主之间的纠纷也逐渐增多。
民宿自身定位问题
· 同质化:个性化是乡村民宿的灵魂与核心竞争力。但不少乡村民宿活动项目单一,停留在农家乐和家庭旅馆的层面,缺乏与生活习俗、生态资源、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体现民宿主人独特气质、内涵、特征的人生经历、人生感悟、文化价值等方面的“故事分享”不多。同质化竞争,容易引发价格战、服务质量下降等,不利于乡村民宿的可持续发展。
· 过度高端化:不少民宿过分注重民宿的包装设计,将原本极具个性化的民宿按照酒店方式进行管理,对民宿的客房、餐厅硬件设施进行酒店化改造,或者干脆推倒重建,过分强调设计感,既丧失了民宿的人文内涵,又导致价格过高市场份额流失。
· 去农化:调研发现,不少乡村民宿缺乏对三农的行业特色、空间要素、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单纯突出民宿的住宿、餐饮、观光、休闲等功能;有的将原居民迁移,仅仅把老房子盘下来发展乡村民宿,缺乏对当地原汁原味的人文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甚至排斥村集体、村民参与民宿发展,民宿业主与当地农民、村集体之间尚未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共生共荣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有专家认为,乡村民宿是乡村生产、生态、生活三者融合的平台,把本地资源与乡村情境空间联合,给民宿赋予乡村体验价值,才能使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乡村民宿需要前瞻性的思维,也需要系统的规划设计以及全程全产业链服务。
绿维文旅魏晓刚建议,乡村民宿在打造过程中要注意五大要素:
第一是“产业化”的总体规划,将乡村生活、生态与生产统筹考虑,实现三位一体;
第二是“场所化”的整体设计,形成具有主题性、故事性和生命力的情感空间;
第三是“消隐化”的建筑界面,实现室内外空间的彼此融合,甚至让整个建筑消隐于自然环境中;
第四是“体验化”的空间营造,再现当地的自然人文内涵,让游客身临其境参与主题事件;
第五是“在地化”的建构方式,深挖本地生态资源、经济生产、聚落生活的特征及其与传统建构方式的关系。
结语
乡村民宿在快速发展后,将迎来调整阶段。面对风口,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推进乡村民宿发展,要立足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将乡村民宿与本地资源禀赋、区域优势、产业基础、乡村文化和生态条件结合起来,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社会参与、利益共享原则,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真正发挥乡村民宿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创新、乡村文化振兴、农民增收等方面的功能作用。
城乡共融,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编辑:HYS
土地流转网城市入口
文章点评: